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第三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在沪举行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7/7 10:35:50  浏览量:21855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2017年7月1日-2日,由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淋巴瘤联盟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协办的第三届上海国际淋巴肿瘤高峰论坛顺利在上海召开。百余位来自国内外的血液界专家和同道参加了本次会议,国际淋巴瘤联盟主席Franco Cavalli教授、国际血液知名杂志Leukemia主编Robert Gale教授等十余名国际著名淋巴瘤学者受邀做了专题报告,国内领域顶级专家黄晓军教授、赵维莅教授、朱军教授、李建勇教授、周剑峰教授、侯健教授、蔡真教授等专家均针对各类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做了精彩发言。大会给参会的淋巴瘤医生和学者带来先进的诊治理念和研究进展,为推动中国淋巴肿瘤在国际的学术地位、与国际接轨造福中国淋巴肿瘤患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国内外专家精彩学术报告体现淋巴瘤领域最新动态
 
会议首先由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实验血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赛娟院士开幕并致辞。正式会议围绕着淋巴瘤和骨髓瘤等淋巴肿瘤靶向治疗、细胞生物治疗等前沿题目开展讨论,邀请了国内外享有盛名的专家做精彩的演讲。美国淋巴瘤临床和转化医学研究的顶级专家Anas Younes教授首先做了关于淋巴瘤新药治疗展望的专题报告,黄晓军教授回顾了干细胞治疗在淋巴瘤领域的临床应用并前瞻性地提出了未来愿景,Ari Melnick教授具体针对表观遗传学在淋巴瘤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淋巴瘤的甲基化调控技术与应用,英国Nicholas LA Thangue教授分享了淋巴瘤的乙酰化调控。在临床方面,Davide Rossi教授分享了关于B细胞淋巴瘤的精确治疗的欧洲经验,国内的顶级专家赵维莅教授分享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基因异质性和临床治疗最新进展,阮嘉教授介绍了关于套细胞淋巴瘤的分子诊断和靶向治疗现状。此外,朱军教授、李建勇教授、周剑峰教授、侯健教授、蔡真教授等专家均针对各类疾病的最新诊治进展做了精彩发言。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子异质性及临床应用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占30%~40%,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DLBCL 典型的免疫组化表达为:CD20+、CD45+、CD79a+、Ki67+、CD3-。分子遗传学检测可显示 bcl-2、bcl-1、c-myc 抗原受体基因重排。国际预后指数(IPI)包括了侵袭性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为 DLBCL)具有独立预后价值的5项临床特征。根据 IPI积分,将侵袭性淋巴瘤患者进行危险性分组:0~1分为低度危险,2分为低到中度危险,3分为中到高度危险,4~5分为高度危险。2000年Alizadeh 等首先将cDNA微阵列技术应用于DLBCL基因表达的研究,DLBCL分为生发将中心B细胞样(germinal centre B-cell-like,GCB)和活化B细胞样(activated B-cell-like,ABC)等亚型。前者表达正常生发中心B细胞基因特征,具有比低表达者明显长的生存期。Rosenwald等根据基因表达的研究结果将DLBCL分为 GCB、ABC 和第3型,其中GCB型预后明显好于其它两型,GCB型和Non-GCB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76%和34%。由此可见,DLBCL的分子异质性研究在疾病进展及预后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目前DLBCL一线治疗方式的变革,利妥昔单抗联合CHOP样方案(R-CHOP)成为大多数 DLBCL 患者的首选方案,而改良 IPI(R-IPI)预后评分系统在利妥昔单抗时代对于 DLBCL 起到了较好的区分,在保持原有IPI的5个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有4个危险度分层组简化为3个,“预后非常好”组(0分),“预后好”组(1-2分)和“预后差”组(3-5分),4年总生存分别为94%、79%和55%。
 
利妥昔单抗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中应用
 
利妥昔单抗(RTX)作为一种抗CD20单抗,毒性较低且具有抗淋巴瘤活性,用于auto-HSCT前诱导治疗、干细胞动员及移植后维持治疗,有助于清除患者体内及移植物中残留的淋巴瘤细胞,减少疾病复发。Horwitz等报道35例侵袭性NHL患者auto-HSCT后42天接受RTX每周375mg/m24次,部分患者在移植后6个月再接受4周治疗。2年无事件生存(EFS )率和OS率分别为83 % 和88 %。Khouri 等对67例复发侵袭性B-NHL移植前采用含RTX的方案进行移植物体内净化,并在移植后使用高剂量RTX(1000 mg/m2,第1、8天)巩固治疗, 2年OS率及DFS率分别为80 %和67 %,较对照组显著改善。Neumann等报道27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在auto-HSCT后2个月开始每个月接受RTX 375 mg/m2维持治疗,平均输注10次。3例t(14; 18 )阳性患者在RTX治疗后转阴,提示其可清除微小残留病灶(MRD ),延长EFS。
 
除此之外,利妥昔单抗还可发挥免疫调节作用,有利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防治。由于B细胞功能失调参与急性GVHD(aGVHD)和慢性GVHD(cGVHD)的发生,B细胞既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PC)活化T细胞,又可作为效应细胞产生抗体和细胞因子。而RTX—方面可通过清除B细胞减少B细胞的抗原提呈、T细胞的激活及抗体的生成,另一方面还可直接与T细胞结合而抑制T细胞活化,并促进调节性T细胞重建,这时利妥昔单抗有利于GVHD防治的重要理论依据。已有多项研究表明,移植前6个月内使用RTX可达到清除B细胞的目的,降低aGVHD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另外移植前使用RTX可促进供体淋巴细胞植人,提高移植疗效。Ratanatharathorn等报道435例B-NHL接受allo-HSCT,移植前6个月内接受过RTX患者的II-IV度aGVHD发生率显著低于未使用者(36% vs. 48 %)。vanDorp等报道移植前29例接受、144例未接受RTX患者的广泛cGVHD的发生率降低(20.1% vs. 45.8%)。由于研究对象、移植方式及GVHD预防方案不同,移植前使用RTX对GVHD的影响尚需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证实。
 
上海瑞金医院淋巴瘤团队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本届大会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协办,近五年来,瑞金淋巴瘤团队经过建设和发展,已建成为一个由血液科、病理科、放射介入科、B超影像科、核医学科、放射科、放疗科等多学科整合的临床诊治团队。利用多学科优势,创新性地开展淋巴瘤精准分子诊断新技术,2011年以来已有近千例疑难患者获得诊断并得到及时的治疗。同时,通过数年的积累,形成了一支年富力强的以专业诊治团队为核心,护理团队、以及淋巴瘤患者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舒缓团队有效结合的多元化团队,为淋巴瘤患者提供更专业化、系统化、人性化的治疗。在临床功能化建设方面,设立综合病房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系统化治疗方案,日间病房为患者提供规范化和舒适、快捷的治疗环境。万级层流病房和移植中心用于患者的大剂量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与国际最新理念接轨,后续还将设立淋巴瘤的研究型病房,促进国际多中心和新型治疗的临床研究,让中国的淋巴瘤患者更多地享受到医学科技带来的最新成果,第一时间用到最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瑞金医院血液科行政副主任赵维莅教授说,“治疗患者非一日之功,而是日日夜夜的用心积累。”通过淋巴瘤专病门诊、专家门诊、淋巴瘤微信平台和中医淋巴瘤病房,进一步完善专业化随访和淋巴瘤疾病的科普。总之,规范化的治疗流程及“生物-心理-社会”的综合治疗模式,显著地提高了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瑞金医院每年收治的淋巴瘤病例数逐年递升,从2011年的不到200例增加至2016年的超过500例,虽然临床工作繁重,但团队的宗旨尽最大努力去治疗每一位患者。在瑞金医院和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增加了淋巴瘤学科的床位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治疗需求。
 
上海瑞金医院淋巴瘤团队打造自身的临床研究特色
 
上海瑞金医院淋巴瘤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努力打造自身的临床研究特色。例如,团队开展了针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不同临床危险度进行分层的靶向治疗方案,并致力于研发基于中国患者特征的分子分型体系,真正体现精细靶向治疗的理念。整体方案的实行使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总体缓解率从2011年的72.5%上升到2016年的87.8%,而复发率仅为2011年的1/4。
 
另外,上海瑞金淋巴瘤团队将改善亚洲地区高发的侵袭性淋巴瘤当作自己的使命,根据临床治疗的难点,瑞金团队积极淋巴瘤转化医学研究。对亚洲高发的NK/T细胞淋巴瘤进行了全面的基因组学图谱解析,发现RNA调控的重要基因-RNA解旋酶DDX3X基因在NK/T细胞淋巴瘤中存在高频突变,赋予肿瘤细胞恶性增殖的能力,导致淋巴细胞关键细胞信号通路NF-kB 和MAPK 通路的异常激活。《Nature Genetics》以封面Highlights报道了该项研究结果(影响因子31.616),这也是迄今为止 NKTCL 最全面系统的基因组学图谱。同时,团队设计了一个新的临床-生物学预后模型,开展了针对NK/T细胞淋巴瘤抗代谢药物联合治疗的多中心随机前瞻性I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疗效显著,安全性好,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唐蕊蕾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肿瘤陈赛娟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