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快讯>正文

【POST-LUGANO】第二代BTK抑制剂BGB-3111治疗B细胞淋巴瘤进展更新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17/7/25 11:31:01  浏览量:22286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 2017年7月21日-23日,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抗癌协会联合主办,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承办的“2017年POST-LUGANO暨广州淋巴瘤高峰论坛”在美丽的羊城广州举办。会议得到了LUGANO国际淋巴瘤大会(ICML)的官方支持,选派了多名国际著名淋巴瘤专家联袂出席;大会首次设立中国淋巴瘤临床研究结果专题报告,选题丰富,内容新颖,实用性强。其中,会议报告中涉及的第二代BTK (Bruton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新发布数据十分引入关注。近年来,BTK抑制剂被用于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滤泡淋巴瘤(FL),展现出可喜的疗效。由中国百济神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BGB-3111是新一代BTK抑制剂,具有强效、高度特异性、不可逆的作用特点,其多项临床试验在第14届ICML上同时发布,大放异彩,在本次高峰论坛中也备受瞩目。现将其几项主要研究成果概述如下。

 
BGB-3111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I期临床试验安全有效
 
这是一项在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和美国开展的多中心、开放标签的BGB-3111应用于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的I期临床研究,由剂量递增部分和在特定疾病的剂量扩展部分组成,剂量扩展组包括初次接受治疗(TN)及复发性或难治性(R/R)的WM患者。正在进行的剂量扩展试验正在探索每天用药两次,每次160mg(BID)或每天用药一次,每次320mg(QD)的给药方式。截止到2017年3月31日,本研究共入组48位WM患者。治疗响应根据修正后的第六届国际WM讨论会(IWWM)标准进行评判。
 
数据显示,到数据截止点为止,42位患者满足疗效评估条件,未满足疗效评估条件的患者包括:两位随访时间未达到12周的患者,3位基线IgM值小于500mg/dl的患者,1位由于冷沉淀蛋白而致基线IgM测定值不准确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是12.3个月(4.4到30.5个月),客观缓解率(ORR )为90 %(38/42 ),主要缓解(MRR )率为76 %(32/42),其中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VGPR)为43%(18/42),部分缓解率(PR)为33%(14/42)。2例患者发生疾病进展。
 
 BGB-3111耐受性很好,迄今没有患者因毒副作用而中止治疗。不良事件(AEs)通常都较为轻微,具有自限性。在安全性可评估的48例患者中,最常见不良事件(出现在10%以上的患者中)包括:淤点/瘀伤/挫伤(35%)、上呼吸道感染 (31%)、便秘(25%)、腹泻(19%)、鼻出血(19%)、恶心(17%)、咳嗽(15%)、贫血(15%)、头痛(1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3%)和皮疹(13%),观察到的以上不良事件均局限在1-2级,除了3级或4级的贫血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各8%),3级或4级的腹泻与头痛(各2%)。经评估认为可能与BGB-3111相关的五项严重AEs包括:胸腔积血,房颤,肠炎,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以及头痛。在特殊留意的不良事件中,包括三例房颤(均为1级或2级),一例严重出血(胸腔积血),严重出血的定义为3级及以上出血事件,或任何级别的中枢神经系统出血。以下三例不良事件导致治疗中止:支气管扩张症,前列腺腺癌,和幽门腺癌。
 
BGB-3111联合CD20单抗Obinutuzumab治疗B细胞肿瘤
 
另一项正在进行的开放性、多中心BGB-3111联合CD20单抗Obinutuzumab治疗B细胞肿瘤的I期临床试验公布了CLL/SLL和FL患者阶段性安全性及疗效的研究结果。截止2017年3月31日,本研究共纳入43例CLL/SLL(其中18例初诊、25例复发/难治)患者和15例复发/难治FL患者。在初治CLL/SLL中,中位随访时间为7.0个月(范围:2.8~11.8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89.0%,其中完全缓解(CR)率为22%,部分缓解(PR)率为67%,另有11%的患者评估为疾病稳定状态(SD)。在复发难治CLL/SLL患者中,中位随访时间为8.0个月(范围:3.8~14.0个月),ORR为92%,其中CR率为16%,4%的患者为SD。1例复发难治CLL/SLL患者疾病进展发生Richter转化,2例复发难治FL患者疾病进展。
 
在安全性方面,目前尚无致死性AE的报道,仅一例AE导致了试验药物的终止(由于患者先前存在的鳞癌),一例BGB-3111相关的SAE(肺炎)被报道。在CLL/SLL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淤点/淤伤/挫伤(33%)、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1%)、血小板减少症(22%)、疲劳(18%)、发热(18%)、上呼吸道感染(18%)、腹泻(16%),以上不良事件除了3-4级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0%)和3-4级的血小板减少症(4%),其他均局限在1-2级。在FL患者中最常见的不良事件包括:淤点/淤伤/挫伤(35%)、疲劳(29%)、咳嗽(18%)、腹泻(18%)、眩晕(18%)、头痛(18%)、失眠(18%)、恶心(18%)和上呼吸道感染(18%),以上不良事件均局限在1-2级。
 
BGB-3111 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小细胞淋巴瘤患者更新的一期数据
 
截止到2017年3月31日,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I期临床研究共入组69位CLL/SLL患者(其中18位为TN,51为 R/R)。到数据截止点为止,66位患者(16位TN,50位R/R)的随访时间超过12周,满足疗效评估条件,另有三位入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未达到12周。中位随访时间是10.5个月(2.2到26.8个月),客观缓解率(ORR)为94%(62/66)包括完全缓解(CRs)率为3%(2/66)、部分缓解(PRs)率为82%(54/66),伴有淋巴细胞减少症的部分缓解(PR-Ls)率为9%(6/66)。5%(3/66)的患者评估为疾病稳定状态(SD)。
 
在TN CLL/SLL患者中,随访中位时间是7.6个月(3.7-11.6个月),ORR为100%(16/16),CR为6%(1/16),PR为81%(13 / 16),PR-L为13%。在R/R CLL/SLL患者中,随访中位时间是14.0个月(2.2-26.8个月),ORR为92%(46/50),CR为2%(1/50),PR为82%(41/50),PR-L患者占8%(4/50)。 6%(3/50)的患者为疾病稳定状态。
 
安全性分析显示,BGB-3111在CLL/SLL中耐受性良好。最常见的无论是否与药物相关的不良事件(出现在10%及以上的患者中)包括:淤点/瘀伤/挫伤(46%)、疲劳(29%)、上呼吸道感染 (28%)、咳嗽(23%)、腹泻(22%),头痛(19%),血尿(15%),恶心( 13% ),皮疹( 13% ),关节痛( 12% ),肌肉痉挛( 12% )和尿路感染(12%),观察到的以上不良事件均局限在1-2级,除一例3级瘀伤(皮下出血),也同时是唯一一例严重出血事件。其他值得注意的不良事件包括一例2级腹泻,1例2级房颤。共观察到在13位患者中出现18例严重不良事件,没有出现影响一名患者以上的严重不良事件。只有一例患者因出现2级胸腔积液的不良事件而终止治疗。
 
专家点评
 
徐卫教授 李建勇教授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许多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正逐渐从传统化疗向(联合)靶向药物治疗转变,其中BTK抑制剂最为引人瞩目,在包括WM(尤其是MYD88突变的WM)在内的多种B细胞肿瘤中取得令人惊喜的疗效。相比第一代BTK抑制剂ibrutinib,新一代BTK抑制剂BGB-3111具有更为强效、持久、特异性的BTK抑制作用,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对其他类似酪氨酸激酶(如EGFR、ITK、JAK3、HER2、TEC等)的抑制作用,大大减少了“脱靶效应”的发生。
 
从本届ICML会议上公布的结果来看,BGB-3111治疗复发/难治WM能诱导较为深度和持久的缓解,VGPR率高于既往报道的ibrutinib治疗复发/难治WM所获得的VGPR率。同时,BGB-3111耐受性良好,相比ibrutinib更为安全、毒副反应少。对于复发/难治及初诊不耐受标准剂量化疗的WM患者,BGB-3111在疗效及安全性上是否确实优于ibrutinib,仍有待进一步“头对头”三期试验的结果为我们解答。此外,BGB-3111对于CLL/SLL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客观缓解率超过90%。相比传统的免疫化疗,越来越多靶向药物的出现使得CLL/SLL的治疗进入了崭新的时代。然而这些新药能否改善CLL/SLL患者的生存,仍需要更为长期的随访来验证。在联合治疗上,BGB-3111的高度特异性使得它拥有比ibrutinib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临床前研究表明ibrutinib的“脱靶效应”可减弱CD20单抗诱导的ADCC作用,从而阻碍了两药联合的应用。本次大会上报道了BGB-3111联合Obinutuzumab治疗CLL/SLL和FL的阶段性结果,缓解率接近90%,在FL中优于既往报道的BGB-3111或Obinutuzumab单药治疗FL的缓解率。且两药联合毒性反应小、耐受性良好。
 
总之,不论是单药还是联合应用,BGB-3111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型BTK抑制剂,在多种B细胞淋巴瘤中均展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正在我国开展BGB-3111治疗复发/难治CLL/SLL、WM及套细胞淋巴瘤的临床试验,我们十分期待其能为中国B细胞淋巴瘤患者带来获益!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付丽云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酪氨酸激酶球蛋白

分享到: 更多

相关幻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