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ASH | 易树华教授:独特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片段使用影响中国WM/LPL的临床和生物学特征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1/12/13 11:19:40  浏览量:10108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2021年12月11-14日,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年度盛典——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即将拉开帷幕。回首过去的一年,新冠疫情仍然笼罩全球,它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编者按:2021年12月11-14日,全球血液学领域的年度盛典——第63届美国血液学会年会(ASH)即将拉开帷幕。回首过去的一年,新冠疫情仍然笼罩全球,它改变了世界,也改变着我们对自己的认知。2021,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本届ASH大会上,中国学者的研究遍地开花,收获了累累硕果,让我们看到中国医生的坚韧和强大。本次大会报道,《肿瘤瞭望》特别推出“瞭望ASH·中国研究者说”,邀请这些榜上有例的中国研究者,通过小视频与大家“亲切会面”,介绍研究的来龙去脉、所思所想。
 
本期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易树华教授,分享团队有关WM/LPL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片段的使用偏好及其与疾病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的关系(ASH摘要号:1346)。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IGHV片段使用有别于西方患者,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片段使用偏好性与WM/LPL的某些临床特征和生物学特征具有相关性。该研究结果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WM/LPL的生物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1346】WM/LPL独特的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池及其与WM/LPL临床特征的相关性

Distinct immunoglobulin heavy-chain variable gene repertoire and its clinical relevance in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lymphoplasmacytic lymphoma
 
研究背景
 
免疫球蛋白重链可变区基因(IGHV)对于定义表位结合力和B细胞分化至关重要。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WM/LPL)是一组异质性疾病,IGHV在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旨在探索WM/LPL中的IGHV状态,评估IGHV重排和遗传学畸变与WM/LPL临床特征间的关系。
 
研究方法
 
研究共纳入162例WM/LPL患者,通过PCR法扩增基因组DNA或cDNA 中的IGHV-IGHD-IGHJ,利用IGH Somatic Hypermutation Assay v2.0进行分析,序列与IMGT和IGBLAST数据库进行对比。收集IGHV基因池、突变状态、IGHV CDR3特征、遗传学畸变、MYD88突变状态与临床特征等信息,并评估其相关性。
 
研究结果
 
136/162例患者(84.0%)获得IGHV-D-J重排序列。LPL/WM的IGHV基因池有明显偏好性,IGHV3-23(15.4%)、IGHV4-34(10.3%)、IGHV3-7(8.1%),IGHV3-30(7.4%)和IGHV3-74(7.4%)表达更多(图1)。134个IGHD数据中,最常见的片段是IGHD3-10(21/134,15.7%),其次是IGHD6-13(18/134,13.4%)(图2)。134个IGHJ数据中,超过一半的重排(70/136,51.5%)为IGHJ4片段,其次是IGHJ6(23/136,16.9%)和IGHJ5(21/136,15.4%)(图3 )。使用98%的IGHV胚系同源作为阈值时,多数病例为突变型(97.0%)。IGHV3-30与长的重链CDR3相关,表明LPL/WM的抗原选择具有特异性。IGHV3-7患者更可能携带6q缺失(P<0.001)(图4)和异常核型(P=0.004)(图5)。MYD88 L265P突变患者的IGHV突变率明显高于野生型患者(7.3%和5.8%,p=0.050)。MYD88突变LPL/WM患者更频繁地检测到IGHV3-23和IGHV3-74片段(25.7%和4.3%,p=0.050)。IGHV3-7则更多见于MYD88野生型患者(26.7%和6.7%,p=0.042)。此外,IGHV4尤其是IGHV4-34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LDH。IGHV4是更短的无进展生存的预后标志物(图6)。
 

结论
 
根据IGHV基因池可将WM/LPL划分为不同亚类,IGHV突变状态和CDR3氨基酸长度显示抗原选择在WM/LPL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IGHV4基因可能是潜在的风险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上述结果首次表明,IGHV基因池与WM/LPL的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
 
作者说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疾病,其生物学特性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重视,主要源于肿瘤负荷比较低,样本比较难以获得,对其关注度相对较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重点疾病,每年诊断50-60例,因此我们拥有较多该病的样本。这项研究就是利用我们医院现有的生物样本库探讨免疫球蛋白重链、轻链重排在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的作用。
 
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B细胞淋巴瘤,必然要经过免疫球蛋白重链重排才能表达BCR受体,重排代表了疾病的基本生物学特点。我们知道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依据IGHV的V区基因是否突变,可以分为突变型和未突变型,未突变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不良,突变型预后相对较好。套细胞淋巴瘤也可以依据IGHV是否突变来区分是惰性还是侵袭性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中IGHV片段的使用及其突变频率是否具有同样的参考价值,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我们针对本中心的患者进行了IGHV片段的分析。与国外报道略有不同,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发病年龄比较年轻,中位发病年龄62岁,欧美国家在70岁左右,此外高危患者占比较高,为43.5%,表明中国患者通常就诊比较晚。136例患者中大部分是IGHV突变型,这是因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是经过生发中心后才出现的肿瘤,因此大部分情况下都是IGHV突变型,只有4%患者的IGHV片段突变率小于2%,属于未突变型,其中60%突变患者的突变率在5%-10%,处于较高水平。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IGHV片段使用具有以下特点。国外报道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IGHV3区片段使用率非常高,70%-80%患者都是使用IGHV3区片段,我们这项研究中只有60%患者使用IGHV3区片段,而IGHV4区片段使用患者高达24.3%,显著高于西方人群,提示中国患者的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基本生物学特征与欧美患者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为IGHV片段的使用是B细胞淋巴瘤生物学特征的基础。
 
在IGHV使用的片段中,IGHV3-23、IGHV3-30、IGHV3-7、IGHV3-74以及IGHV4-34片段使用显著高于其他片段,意味着片段使用存在一定偏好性。与正常B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所使用的片段进行比较,发现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在使用IGHV3-23、IGHV3-7以及IGHV3-74这些片段时,与IgM记忆B细胞密切相关,因此我们认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片段使用与IgM记忆B细胞非常接近,提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可能起源于IgM型记忆B细胞,与既往研究结果吻合。
 
另外我们还分析了IGHD区和IGHJ区片段使用,发现对IGHD使用也有偏好性,如IGHD3-10区和IGHD6-13区片段使用最常见,IGHJ偏好使用IGHJ4区片段,占51.5%,其次是IGHJ5区片段,占15.4%,还有IGHJ3区片段,占4.3%。这些数据表明,免疫球蛋白重链片段的使用并不是随机事件,存在一定偏好性。
 
IGHV片段使用的偏好性是否可以预测一些生物学改变呢?研究发现,IGHV3-7片段使用患者,出现异常染色体核型的概率显著增高,IGHV3-7片段使用患者发生6号染色体长臂缺失的概率较非IGHV3-7片段使用患者更高。
 
IGHV片段使用的偏好性与MYD88 L265P点突变是否具有相关性呢?MYD88 L265P突变是华氏巨球蛋白血症重要的诊断标记,但并非绝对特异的标记。研究发现,野生型MYD88患者相对于MYD88突变患者IGHV突变率中位值更高,CDR3氨基酸长度更长,且IGHV3-7片段更容易发生在MYD88 L265P野生型患者中。
 
上面说到中国患者使用IGHV4区片段的概率高于西方患者,这类患者的预后又是如何呢?生存分析发现,IGHV4区片段使用患者的PFS更差,不使用IGHV4区片段患者的PFS通常更好,这在西方研究中没有报道,因为IGHV4区片段使用在中国患者中发生率更高,提示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总体PFS可能差于西方报道的结果,是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预后较差的一个潜在因素。
 
总体而言,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的IGHV片段使用有别于西方患者,这为后续进一步深入研究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生物学行为奠定了基础,因为IGHV是影响WM/LPL生物学特征的最基本因素,将其明确后可以更好的促进后续工作开展,这项研究的意义就在于此。
 
专家简介
 
易树华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副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 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秘书长
 
中国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工作组 组长
 
中国滤泡性淋巴瘤工作组 副组长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 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 候任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 委员
 
天津市医疗健康学会血液学专委会第一届 委员
 
天津市血液与再生医学会第一届 委员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专业委员会青年 委员
 
2016.2-2016.9 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 访问学者
 
2016.9-2019.1 美国City of Hope国家医学中心 博士后
 
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SCI20余篇,综述10余篇。作为执笔专家参与制定《中国B细胞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诊断专家共识(2014和2018年版)》,《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 》及《淋巴浆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6年版) 》。副主编论著1部,参编论著5部。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协和青年教师基金及多种横向基金。作为骨干参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工程等5项。

版面编辑:张靖璇  责任编辑:卢宇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淋巴瘤

分享到: 更多